硅灰(微硅粉)由于粒径极小(通常0.1-0.5μm)、比表面积大,易团聚,分散难度较高。要实现更好、更彻底的分散,需结合其特性从预处理、分散方法、助剂选择等多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一、预处理:打破初始团聚

1. 干燥除水
硅灰若吸湿会加剧团聚,需先在105-110℃下烘干2-4小时,去除表面吸附水,减少颗粒间的氢键作用力。

2. 机械预分散
对结块的硅灰进行初步破碎,可采用颚式破碎机、锤磨机等粗碎设备,将大团聚体打散为小颗粒,为后续精细分散奠定基础。

二、选择高效分散方法

根据应用场景(如混凝土、涂料、复合材料等)选择合适的分散工艺:

1. 机械分散法(常用)

◦ 高速搅拌:使用高剪切乳化机或分散机(转速1000-3000r/min),通过强烈剪切力打破团聚体。搅拌时需控制固液比(如硅灰:水=1:3-5),避免体系过稠影响剪切效果。

◦ 球磨/砂磨:采用纳米级研磨介质(如 zirconia 珠),通过球珠碰撞和摩擦实现超细分散,适合要求高分散度的场景(如涂料、陶瓷)。球磨时间通常1-4小时,需避免过度研磨导致硅灰结构破坏。

◦ 超声波分散: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产生剧烈冲击,破坏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尤其适合小批量、高浓度体系(如实验室制备)。功率控制在200-500W,时间10-30分钟,需注意降温避免硅灰表面改性剂分解。

2. 湿法分散优先
硅灰湿法分散(分散在水或有机溶剂中)比干法更高效,因为液体介质可降低颗粒间摩擦力,且便于加入分散剂。若需干法分散(如塑料填充),可配合气流粉碎机,通过高速气流碰撞分散,并同步加入干粉分散剂。

三、添加分散剂辅助分散

分散剂可通过静电斥力或空间位阻效应阻止颗粒再团聚,选择原则如下:

1. 无机分散剂:适用于水性体系(如混凝土),如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等聚磷酸盐,通过吸附在硅灰表面形成静电斥力,用量通常为硅灰质量的0.5%-2%。

2. 有机分散剂:

◦ 水性体系:羧酸盐类(如聚丙烯酸钠)、聚羧酸系减水剂(混凝土专用),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分散,用量1%-3%。

◦ 油性体系(如涂料、树脂):选用脂肪酸盐、胺类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分散剂(如聚酰胺蜡),用量2%-5%。

3. 分散剂使用技巧
先将分散剂溶解或稀释,再缓慢加入硅灰中,边加边搅拌,避免分散剂局部过量导致团聚。可通过zeta电位测试(理想值为-30mV以下或+30mV以上)判断分散效果,调整分散剂种类和用量。

四、控制分散体系参数

1. pH值调节
硅灰表面呈弱酸性,在水性体系中,调节pH至8-10(如加氨水或氢氧化钠)可增加颗粒表面负电荷密度,增强静电斥力,促进分散。

2. 固含量控制
分散体系固含量过高(如超过30%)易导致颗粒碰撞概率增加,反而团聚;固含量过低则效率低,通常控制在10%-25%为宜。

3. 温度控制
机械分散或超声波分散时会产热,高温可能导致分散剂失效或硅灰表面活性降低,需通过水冷控制体系温度在20-60℃。

五、后处理:防止二次团聚

1. 快速应用
分散后的硅灰悬浮液应尽快使用,若需储存,可加入少量防腐剂(如甲醛),并在低温(5-20℃)下密封保存,避免颗粒沉降团聚。

2. 干燥方式
若需获得分散良好的干粉硅灰,可采用喷雾干燥(入口温度180-220℃,出口80-100℃),避免烘箱干燥导致的硬团聚。

总结

硅灰高效分散的核心是:先通过机械力打破物理团聚,再用分散剂通过化学作用稳定分散状态,同时控制体系参数(pH、固含量、温度)减少再团聚。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如混凝土侧重流动性,涂料侧重稳定性)调整工艺,必要时通过激光粒度仪(检测粒径分布)或电镜观察验证分散效果。

发表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