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拌混凝土作为水泥、水、集料以及外加剂相互交融混合而成的复杂体系,其性能的优劣对于浇筑工程的质量以及混凝土结构长期的耐久性均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其中,和易性与流变性乃是新拌混凝土性能的核心表征要素。

 

诸多研究表明,硅灰的掺入能够显著增强混凝土拌合物的密实性。这是由于硅灰颗粒具有极高的细度与巨大的比表面积,它们能够在混凝土体系中均匀分散,并填充于水泥颗粒、集料以及其他孔隙之间,从而减少了内部空隙的存在,使得混凝土结构更为致密。然而,硅灰的掺量并非越多越好。当硅灰掺量达到 4% 以上时,混凝土拌和物的黏聚性会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硅灰的高活性以及其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混凝土各组分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导致流动性开始变差。经过大量实验与综合分析发现,从整体性能平衡的角度考量,较为适宜的硅灰掺量约为水泥总用量的 2%。在此掺量下,混凝土既能保持良好的密实性,又能维持相对合适的和易性与流动性。

 

进一步研究水灰比为 0.35 的特定情境时发现,在停止搅拌后的 0 – 50 分钟内的任意时刻进行坍落度测量,结果显示坍落度会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结果看似与之前硅灰掺量过高导致流动性变差的结论相悖,但实则是由于在该水灰比条件下,硅灰的填充与分散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占据主导,改善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而当硅灰掺量为 6% 时,混凝土的坍落度与扩展度能够同时达到最大值。这表明在这一掺量下,硅灰对混凝土流变性能的改善效果达到了一个峰值状态,能够使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展现出最佳的流动性与填充性,从而更易于进行浇筑、振捣等施工操作,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与密实性。

发表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